四川水蜜桃“上新”背后:龙泉山上有一群人坚守半生寻找“桃芯片”
2024-08-09 03:58:49 宿根花卉系列
产品介绍
-
四川是国内三大著名水蜜桃基地之一,主要分布在龙泉山脉附近,占据了全国约8%的桃子产量。这8%的桃子产量,不仅供四川人自己吃,每年还要销往全国各地乃至国外。
最近,龙泉山上的水蜜桃又有一件大事——四川省科技厅公布消息称: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桃研究团队联合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培育出的霞脆、霞晖8号、晚湖景等桃类新品种,正在替代皮球桃、北京24号等传统老品种,成为四川主推品种。
出现在各报道中的,只有这么短短一句,鲜有人关注背后的故事。事实上,寥寥数语背后,是一群人与整个四川桃产业体系发展变迁的故事。
“稍等一会,我吃完饭就给你回电。”3月21日下午2点半,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下文简称“农科院”)研究员陈栋刚开始吃饭。约15分钟后,他从狮子山出发,驱车前往30余公里外的龙泉山——最近成都大幅度降温,他要去看看龙泉山上桃产业示范实验基地里的桃树受了多大影响。
陈栋今年45岁,今年是他参加工作的第22个年头。他的前半生,有近一半的岁月,都与桃树密不可分。对他来说,农科院在龙泉山上建的100亩桃产业示范实验基地里的一株株桃树,就像自己的孩子,他随时注意着周遭天气变化,桃树病了,还是好了,都让他牵挂。
陈栋很忙。一周前,记者曾电话约访,那时他在田间。到了约定采访那天,凉山州来了一个团队学习技术经验,他不得不把采访时间缩短。
这样的情况对他来说,“是常态”。“22年来,我们搞农业的,不是在办公的地方里写材料,就是在田间服务果农,太多事情,值得回顾。”他感慨。
那时候,成都龙泉山上的桃花节异常火爆。在他的印象里,靠着乡村旅游,桃花每开1天,龙泉山的老百姓的收入就要增加几百万。
当时,龙泉驿区科技局给了农科院一个课题:改变传统桃花品种花期短、颜色单一的问题。这之后,拿着龙泉驿区科技局几万元的科研经费,农科院在龙泉山上建了个母本园。农科院桃研究团队的工作,就是收集国内外资源,引进筛选野生资源品种,再进行杂交培育。
通过品种资源组合,将龙泉山上原本14-20天的桃花花期延长至45天左右。同时,桃花颜色也从此前的粉色,变成粉、红、白、红白相间的多彩组合。桃花树树形也囊括了垂柳形、圣诞树形等,观赏农业有了更长足的发展。
“5-8年,是果树品种的市场寿命,需要对品种不断改良,并进行升级换代。”陈栋介绍说,以前龙泉水蜜桃品种以皮球桃为主,品种老化、结构单一,且还存在裂核现象,采前落果严重,品质低,价格上不去,种植户效益低。一个直观现象是:在2000年初,市场已开始反馈龙泉桃子味道越来越淡。
同时,龙泉山基本以中晚熟桃为主,晚熟桃成熟季节四川多雨水,病虫害多。“成熟期早”是四川盆地的生态气候优势,但传统的早熟品种个头小,耐贮性差,含糖量不高。
针对品种短板、熟季不配套等问题,农科院在龙泉山上建立了资源圃,开展品种选育。
“品种选育过程很艰辛。”陈栋和记者说,育种必须先有种子资源,母本副本选配后进行杂交,杂交成功后要在实验室里进行培育,种子要等到四五年才开始结果。结果后又要花费多年时间进行观察筛选。待到一切成熟后再进行推广。这中间,一旦遇上突发状况,所有心血有很大的可能性付之东流。
资源圃里通过10余年培育,诞生了一系列新品种。霞脆、霞晖8号、晚湖景等桃类新品种就是从资源圃里选出来的。
品种培育有多难?“有些科学家可能一辈子都培育不出一个新品种。”陈栋回答。
陈栋回忆,为了推广新品种,2012年开始,农科院每年都在果子成熟时召开现场会,邀请全省的农业合作社和老百姓来现场免费品鉴、免费培训。
龙泉山上种了几十年桃树的果农,一眼就相中了霞脆、霞晖8号、晚湖景等新品种。回去后,村民对土地进行整理,将低产老桃树、老品种清理出去。很快,龙泉山上一万多亩地,就换上了资源圃里的新品种。
果农的收益也大大增长。就皮球桃而言,成熟期批发价格为两三元一斤,而霞脆、晚湖景等新品种,依据市场行情和市场渠道不同,在龙泉山的批发价格可以卖到5-8元一斤,“效益提升50%到一倍。”
“老百姓尝到了甜头,每年的现场品鉴会,大家都不请自来。”陈栋笑着提到一个细节,后来,很多果农在资源圃里看到喜欢的品种,直接折下新枝,带回自家地里种。
这些年来,除了龙泉山上100多亩示范基地,农科院还在新都建立了60亩示范基地。以新都的资源圃为基础,农科院申报的“四川省成都市国家西南特色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圃”建设项目获农业部立项批复,这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果树资源圃。
“除了对原有品种进行升级换代,我们还对桃品种结构可以进行调整,延长鲜果应市期,保证在5-11月,四川境内天天都有新鲜的桃子吃。”陈栋举例,比如,在6月底至7月上旬,硬、脆、耐贮运的品种霞脆上市,适合电商销售;在中晚熟季,这时候逢四川雨季,雨水多,就选择了如霞辉8号、晚湖景等含糖量高的品种。这些在龙泉山一带种出来的新品种,含糖量最高可达20度以上,比传统品种更甜,口感也更好。
“虽然‘早熟’是四川盆地的优势,但在四川,不同生态区域要种植适宜品种。”比如,攀西地区成熟期更早,而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成熟期更晚,如何选育区域化品种培养更多元化的鲜果,也是农科院努力的方向之一。
农科院也将在“十四五”期间陆续选育推广更多新品种,比如黄玉1号和黄玉2号等鲜食黄肉桃及蟠桃、油蟠桃等优良品种。也就是说,从今年开始,四川人也将陆续吃到更多多样化的优质新品种。
以修剪技术为例,陈栋说,传统的桃树修剪是短枝修剪,费时费力不说,还影响产量。2005年开始,农科院的专家去江苏、北京等地学习,带回长枝修剪技术。
刚开始,种了几十年的果农担心减产或降低果子品质,不愿接受这项技术,农科院的人就联合区县和村级农技干部,承诺只要产量未达到既定目标或品质降低,就对农户进行补贴。从老百姓逐渐接受到在全省范围内大规模推广该技术,这中间,花了5年时间。
算上陈栋在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桃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有6人。年纪最长的一位是“60后”,最年轻的一位,是“90后”。“任何一个人都有具体分工,除了实验室育种,还要在田间选育,到各个地方进行配套技术服务推广等。”他笑着说,农业的活儿一年四季都忙不完,他们基本也没有周末。
“科研路上很艰苦。”陈栋说,前段时间是杂交育种的时候,今年花期提前,龙泉山上温度很低,在山上冻得涕泗横流是常有的事。去年杂交育种期刚好赶上新冠肺炎疫情,买不到吃的,就天天在地里吃泡面。
“也会经历很多不如意。”拿种子来说,“种子是中国农业的‘芯片’”,但这个“芯片”却很难炼成。比如,杂交后不一定可以看到种子,早熟品种不发芽,种核没贮存好坏掉了,寄予厚望的品种选出来却不是想要的那种,等等,都是常有的事儿。有一年,农科院杂交了2万多粒种子,真正得到的杂交苗株,只有1000颗左右。
“育种也是一个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活儿,需要持之以恒的科学家精神。”陈栋认为,常年累月的坚持和积累也很重要,“毕竟,现在选育出来的品种,很可能是下一代人,才能将其发扬光大。”
原标题:四川水蜜桃“上新”背后:龙泉山上,有一群人坚守半生寻找“桃芯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硕士证书被撕两截,顺丰多次致歉赔付8000,校方:原件没法补但可以开证明
广西一高校录取通知书校长签名潦草像“天书”被网友吐槽,教育厅:已关注到,会向领导汇报
新消费日报 享界S9上市24小时大定超2500台;雅戈尔投资林清轩;罗永浩发文回应被指五宗罪……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相关推荐